官方动态

最新的行业资讯、新闻公告,快速了解

资讯信息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6-11文章编辑:防爆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新型工业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2023年9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习近平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充分认识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联及重大意义,顺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前瞻性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而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一)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作为现代社会物质生产的主要部门,工业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形成了全球门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坚决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而是立足我国实际,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开辟了一条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型工业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要求。

1.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始终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从以赶超跨越为导向的高速度工业化转向由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工业化。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心,加快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新型工业化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工业化。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要实现从依靠传统的要素投入所形成的规模性扩张转向创新驱动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协调成为内在要求的工业化。面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解决工业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不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工业化。绿色低碳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本质所在,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支撑的低水平数量扩张型传统工业化道路难以持续,新型工业化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化的全链条、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新型工业化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工业化,高水平开放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型工业化是共享成为价值目标的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让工业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型工业化不仅为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大物质“蛋糕”,而且更具包容性、普惠性和共享型,更加注重分好“蛋糕”,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新型工业化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业化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加速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和国际博弈日趋激烈。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面对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风险挑战更加错综复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成为影响科技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关键节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大,“断链”“脱钩”风险增大。因此,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以新型工业化逐步化解“卡脖子”“掉链子”风险,增强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新型工业化不走过度强调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老路,更不走脱离世界的封闭之路。面对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全球化逆流,我国新型工业化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立足全球经济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坚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互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3.新型工业化是准确把握工业化发展阶段特征、顺应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客观洞察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利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特征、充分认识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所形成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要求。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新一轮工业革命来势迅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趋势明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数字领域出现大量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入发展,促使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变革。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发挥着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激发生产要素活力的作用;作为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数字技术正以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涌现出数字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的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推动工业技术变革,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有效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融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瞄准重大前沿科技成果科学布局未来产业,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二)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跃迁的新形态,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所谓新质生产力的“新”,就是通过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造出以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从技术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属性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催生的生产力。从产业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强化数字技术创新驱动,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从经济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以新生产要素创造的新经济形态和新生产方式塑造的新经济结构,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经济发展新动能。新科技催生新产业,新产业孕育新经济,新质生产力是科技新突破、产业新升级与经济新动能的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的“质”,就在于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进步作为创新驱动的动力源,实现经济增长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传统生产力发生的质的跃升。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驱动,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结合,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生成了以数据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还催生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等新产业,更造就了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智能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孕育新科技、生成新要素、催生新产业的新型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既是先进生产力,又是前沿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是代表生产力前进方向、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力能级跃迁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的前沿生产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会带来社会产业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促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释放出强劲的生产活力,迸发出巨大的生产效能。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跃升、推动社会生产力总体跃迁的前沿生产力。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以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为主要内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生产力新形态。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及重大意义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一)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

1.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大幅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护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2.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支撑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没有强大的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经济,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的载体和根本支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

3.新质生产力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以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从而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环节,补齐产业“短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顺应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

4.新质生产力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工业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科技创新应用最集中、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是科技创新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增加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新科技、新要素、新产业,不仅可以弥补我国工业产业技术的不足和短板,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还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产业竞争新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1.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新型工业化可以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新质生产力可以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最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然而工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产业链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较弱。当今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增强,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产业链安全性和供应链弹性愈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新型工业化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实现技术突破,构建高水平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因此,面对复杂的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大国博弈是创新的博弈,科技创新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同时,我国也面临国内现实条件的制约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竞争新优势。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竞争新优势,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西方国家率先开启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然而,以第三产业比重作为评价标准的西方产业体系理论弊端明显。应用西方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的后发型发展中国家,虽然前期获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短暂的经济繁荣,但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却是产业结构呈现空心化趋势,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加大,产业结构难以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核心动力缺失,甚至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西方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现状也印证了这一理论的后果,长期的“去工业化”造成制造业快速衰退,发达的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使得供需失衡、经济泡沫膨胀。因此,“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内核,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建设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更具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方式的技术突破、社会生产的产业革新和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最终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整体飞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跃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引领的发展。新型工业化正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始终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也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同时,新型工业化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从内部发展来看,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劳动生产效率仍有待提高,传统产业体量大、占比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从外部环境来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势头,世界主要工业大国纷纷发布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博弈,抢占竞争制高点;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升级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遏制和打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不等同于工业化,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然而现代化却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没有强大的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国家发展就会受制于人,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从农业大国向世界性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新型工业化既不同于西方国家后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我国以往工业化的发展任务。新型工业化是以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工业化,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驱动,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习近平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型工业化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必将释放更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创造更为雄厚的物质财富。

当今世界正处于生产力跃升的前夜,全球科技创新正步入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成为赢得国家竞争和抢占世界变局领先优势的关键。率先取得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重大突破的国家,就能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战略主动权。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就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创造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前瞻性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将会产生众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条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因此,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建立和完善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平衡好稳定的机构资助与竞争性的项目资助之间的布局,满足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需求,为基础前沿领域重大原创成果的持续涌现提供资金支持。其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靠自力更生。推进科研攻关,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把握正确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选择研究方向、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要在更广的先进领域进行科技研发,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规模,推进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解决西方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深耕产业链条,延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产业链。

(二)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离开作为载体的现代化产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的。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跃升。着眼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高端化方面,要一手抓基础支撑,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方面的核心技术;另一手抓产业高端装备引领,在大飞机、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创造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在智能化方面,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感知和采集,推进人工智能与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控制和运营优化等方面的智能化变革,形成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智能生产和运行系统,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绿色化方面,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三) 前瞻性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是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落后产业,强调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意味着要简单地抛弃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因此,要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趋势,成长不确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长。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就是要先发制人,为新兴产业做好接续储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突破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束缚,促进生产力更好发展。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要素市场建设不完善、产业布局与地区优势错位等问题,迫切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一批新产业集群,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前瞻性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地方产业规划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及地区产业发展优势相结合,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效能。另一方面,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完善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组织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提高研发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转化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通过上述举措,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培育竞争新优势。